行进中国丨一片田,“五桶金”

清晨,灌满水的田埂映衬着天光,74岁的潘应芳早早起床,开始了一天的忙碌。躬身施肥、除草、查看水势,八亩梯田在他的精心打理下泛着生机。
种田的同时,亦是在“种风景”。
每当看见游客顺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,兴致勃勃地拍照打卡,老人心里也跟着乐开了花。
龙脊梯田的云海景观。人民网 雷琦竣摄
潘应芳所处的大寨村,位于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“龙脊梯田”核心区金坑片区。与如今梯田如画、游人如织的景象不同,昔日“半边铁锅半边屋,半边床板半边窝”是当地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,许多人外出谋生,梯田撂荒严重。
转机始于2003年的一纸协议——大寨村与桂林龙脊旅游有限责任公司(以下简称“龙脊公司”)达成合作,双方共同开发梯田景区。
“我们只管种好田,收入慢慢就会多起来。”潘应芳的话里藏着一场重要的身份转换——村民变“股东”。大寨村以梯田资源入股,村民按照规定种植水稻,龙脊公司则对景区进行统一运营管理,每年将部分收入返还村寨,给村民分红。“从最初的保底2.5万元到15万元,再到按景区门票收入的7%进行分红,我们逐步摸索更合理的机制,以调动大家种田、护田的积极性。”大寨村党支部原书记潘保玉亲历了这一变化。
开展荒山造林、推进水源涵养、统一规划种植……撂荒的梯田又“热闹”了起来。大寨村的账本上多了一笔可分配的“分红款”:70%按种田面积分配,12%按户分配,12%按人口分配,3%补偿修建公路时山林受损的村民,3%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支出。渐渐地,“梯田就是自家的‘金饭碗’”成为村民们的共识。
梯田狭长细窄,村民沿用耦耕方式开展农耕劳作。潘志祥摄
为了鼓励村民定期对田埂进行修复加固,维持梯田独特的规模美、线条美和节律美,龙脊公司每年再给予梯田维护补助1000元/亩、稻谷推迟收割补助600元/亩。
收益保障有了,但家庭人口少,梯田谁来种?“就像出租一样,人手不够请邻居来帮种,或者流转给企业收取租金。”潘保玉道出破解之法,灵活的“代管”“托管”模式,既能防止田地抛荒,又能拓宽增收途径。
与此同时,村里还成立了劳务合作社,教村民学技术、练本领,并与承包梯田的企业“约法三章”,优先聘请本地村民务工或者种植旅游农产品,让村民当起家门口的“上班族”。
“梯田搞好了,游客自然会来,旅游资源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。”潘保玉对此深有感触。随着游客量持续增长,村民们纷纷解锁“梯田+”的多元发展路径:兴建民宿、开办农家乐、销售土特产……日子越过越红火。返乡创业青年潘德雄告诉记者:“旺季时民宿常常客满,一年下来能有三四十万的收入。”如今,全村已发展近240家民宿,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。
大寨村的传统木楼改造升级为精品民宿。人民网 梁章晖摄
凭风光揽客,以文化“圈粉”,大寨村将目光投向谋划“长红”之路。
“‘晒衣节’是传播红瑶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。”潘保玉介绍,每年农历六月六“晒衣节”,“红衣晒红半边天”的壮观景象及梯田游行、田中摸鱼等特色活动,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,其规模和影响与日俱增。从晒衣走向“晒”文化,大寨村还深度挖掘红瑶长发、织布技艺、婚礼习俗等活态资源,打造文旅增收“爆点”。
“晒衣节”是红瑶重要的传统节日。人民网 梁章晖摄
“梯田入股有股金、梯田维护有奖金、梯田流转有租金、梯田务工得薪金、梯田旅游挣现金”,“一田生五金”的模式在此生根发芽,大寨村不仅让梯田“颜值”变“产值”,还辐射带动周边8个民族村寨形成联合发展体。2022年,大寨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“最佳旅游乡村”。2024年,龙脊梯田景区全年接待游客115.7万人次,营收7389万元。
今年1月,龙脊梯田景区的9个村寨喜提高达1278.6万元的丰厚“年终奖”。其中,大寨村实现旅游分红693.6万元,潘应芳家获得4.8万元,是得到分红最多的一户。谈及连续22年分红,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余琼通满是感慨:“从2003年2.5万元、2009年15.6万元、2013年突破百万元,再到如今每年几百万分红……这些跳动的数字,见证着村子从‘靠天吃饭’到‘旅游致富’的精彩蝶变,村民腰包鼓了,幸福感更高了!”
千重稻浪绘新卷,“一田生五金”踏上升级路。
当前,加快推进龙脊梯田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,是桂林市实施“文旅焕新”行动的重点之一。“景区已打造智慧购票系统、推出特色研学项目、完善观光车道设施,同时积极开发二次消费产品。”龙脊公司副总经理胡兴任表示,未来将借势龙脊梯田这一热门IP引流,再引导游客向其他乡镇分流,以点带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。
秋天的龙脊梯田,犹如大地流金,美不胜收。大寨村村民委员会供图
层层叠叠的梯田之上,无数如潘应芳般的耕耘者,继续以日复一日的劳作勾勒幸福图景。当晨曦掠过大地,梯田的轮廓愈发清晰,那是一个村寨与一片田共同成长的剪影,也是广西乡村振兴浪潮中一朵奔涌的浪花。(韦欢、梁章晖、朱晓玲、覃心、雷琦竣、何宁)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