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履职“论文”写在果香大地上
——崇左市江州区罗白乡人大代表技术护航产业振兴侧记

夏日的崇左市江州区罗白乡,几场大雨过后,雨水泡软了土地,也泡软了蒙井村果农黄国飞的心。
他捏着一颗本该红艳如火、此刻却布满烂斑的火龙果,蹲在泥泞的田埂上苦笑:“往年这时候枝头挂的都是‘红灯笼’,现在可怎么办?”
近日持续暴雨让罗白乡800多亩火龙果饱受摧残,果农们望着积水不退的果园,急得直跺脚。
愁云密布之际,一群卷着裤腿、脚踩泥浆的身影冲进了果园——乡人大代表们带着“技术药箱”来了。
田埂上的“急诊室”
农技专家、乡人大代表韦小宁深一脚浅一脚踩进黄国飞家的烂果地,俯身捏起一颗软烂的果子,眉头拧紧:“快!清除病害果是头等大事,排水沟更得挖成‘蜈蚣脚’!”
他边说边抄起锄头示范——主沟两侧迅速延伸出数条斜沟,让积水能像蜈蚣爬行般迅速退散。泥点子溅满了他的裤脚,他毫不在意。
邻地的张海芳举着授粉失败后长成的畸形果,跑来求救:“雨下得邪乎,花都蔫了,果子坐不住啊!”
韦小宁立刻掏出手机点开技术视频:“别慌!雨歇的空档,人工授粉就能救急!毛笔蘸花粉点三下,力道嘛,像给娃娃擦脸蛋似的轻!”
他利落示范的动作,让黄国飞和张海芳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。
这支“田间急诊队”在泥泞中跑遍全乡9个村(社区),320多户果农收到了清园、消毒、精准施药的“救命方子”。
十天后回访,张海芳的果棚已奇迹般挂满新果:“就按韦代表教的‘三剪两喷’法子,烂果率从三成降到不到一成!心里这块石头,可算落地了。”
老果园的新生
技术守护的足迹,不仅止步于“急诊”,更延伸到亟待转型的老果园深处。
“咔嚓!咔嚓!”清脆的剪枝声在罗白社区持续回响。果农黄月兵正利落地砍伐着自家40亩柑橘老树。
“黄龙病闹得凶,好好的树都成了‘光杆司令’,果子结不出,看着揪心啊!”黄月兵感慨,“多亏了乡人大组织我们去邻县‘取经’,才敢下决心改种百香果!”
7月末的一个清晨,乡人大主席韦春丽带着技术员风风火火闯进黄月兵的新果园,棚架上藤蔓交织,紫红的百香果圆润饱满,香气扑鼻。
技术员随手掰开一个果实,汁水淋漓:“老黄,摘完这批果,‘追肥’得像喂小孩——少量多次才顶事!”话音未落,他已抓起一把有机肥,麻利地埋入根部土壤中。
务工的村民陆彩娥穿梭在藤架间采摘果实,动作飞快:“在这儿干一天挣120块,比去广东打工强!晌午还能回家给娃做饭,日子才叫有滋味!”
晾晒场上,黄月兵翻着账本,笑得合不拢嘴:“砍了老树换新苗,一亩地能多赚3000块!现在请8户邻居来帮忙种,大家伙儿都有奔头!”
果园外,一辆挂着“粤”字牌照的冷链车正等着装货,这是乡人大代表联络站牵线搭桥对接来的广东客商。
小技术激活大产业
在罗白乡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墙上,一张手绘的“特色水果地图”正悄然蔓延。
火龙果、百香果、芒果……代表们插下的小红旗,每面都标记着10户因技术而受益的农家。罗白乡副乡长凌文春指着新添的旗子说:“这就是咱乡村振兴的‘金钥匙’,一把开一把灵!”
技术培训现场,热气腾腾。农技代表举着显微镜,带农户们窥探土壤的“小宇宙”:“这些益生菌啊,就像田地的‘肠道保姆’!菌肥拌种,防病又养地!”果农们轮流凑近观察,啧啧称奇。
隔壁的电商培训室,年轻人正跟着老师练习直播话术:“切开咱这红心火龙果,花青素像在跳舞,‘流血’的才是真宝贝!”
据统计,全乡特色水果种植已达3400余亩,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,200余户种植户年均收入稳稳站上10万元台阶。12个村在技术赋能下,实现了“一村一品”的产业格局。
暮色四沉,韦春丽站在村口,目送满载果箱的货车驶向远方。晚风中,她的话语格外清晰:“代表履职的‘论文’写在纸上不算数,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大地上,写进乡亲们越来越鼓的‘钱袋子’里,才最踏实,也最美!”(陆华勇 莫云芳 黄逍伦)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