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“候鸟驿站”为桥 绘就“三融合”温暖家园

北海市银海区银滩镇白虎头社区辖区面积1.5平方公里,常住居民12860人,是闻名全国的“候鸟”人群聚居点(疍家小镇)、北海市最大的民宿聚集区、热门旅游目的地等,每年吸引着超2万人次的“候鸟”老人到辖区旅居过冬。
面对庞大的“候鸟”群体,白虎头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核心,创新打造“候鸟驿站”品牌,探索资源融通、服务融聚、文化融心的“三融合”机制,构建全方位志愿服务网络,为“候鸟”群体筑起温暖贴心的社区家园,成为异乡人心中的“第二故乡”。
资源融通:打破壁垒 构建“便民服务圈”
社区以“阵地联用、资源联享”为抓手,让“候鸟”在异乡也能享受“家门口”的便利。
阵地整合聚效能。串联理论宣讲室、党群服务中心、城市智慧书屋、未成年人活动中心、初心广场、疍家小镇大舞台等场所,打造集学习、娱乐、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阵地。联动周边1所养老院、2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、4所重点医疗机构,构建“便民服务圈”,“候鸟”步行可达的服务点,实现“办事不用跑远路、求助就在身边找”。
多方联动优服务。与辖区联合医疗机构常态化开展爱心义诊,普及疾病预防知识,2024年以来累计服务“候鸟”3万余人次;联合酒店、旅行社组建“旅游智囊团”,在“候鸟驿站”微信群提供定制化旅游路线,来自东北的“候鸟”张阿姨深有感触:“社区帮我们规划的涠洲岛行程,省钱又省心,像家人一样贴心。”
服务融聚:精准对接 让“候鸟”从“客人”变“主人”
针对“候鸟”“住得下但融不进”的痛点,社区以“服务走心”推动“情感入心”,实现从“被动接纳”到“主动参与”的转变。
贴心服务暖人心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“候鸟驿站”专属服务,推出“365天不打烊”咨询服务,周末延时开放舞蹈室、“候鸟”厨房等功能区,常态化开展“候鸟品茶交友”等特色活动90场,让“候鸟”在互动中消除陌生感。通过“三事”(操心事、烦心事、揪心事)征集机制,2024年解决房屋漏水、广场舞噪音等问题39余件,办结率100%。
赋能参与强认同。实行“社区牵总头、网格包区域、党员联人头”层层包联制度,通过候鸟找候鸟、老乡找老乡、朋友找朋友等方式,不断拓宽摸排辐射圈。建立“候鸟党员联络群”,将87名“候鸟”党员纳入社区网格党组织,参与政策宣传、矛盾调解;建立“候鸟”人才信息库,组织引导“候鸟”群体中的老干部、老专家发挥自身优势,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、推介宣传。累计召开建言献策座谈会20余场,收集小区治理等方面意见建议80余条,解决了推动社区安装变压器、疍家小镇下水道臭气频现等问题10余件;组建“候鸟志愿者服务队”,挖掘老干部、老教师等人才126名,成立法律咨询、书画指导等6支特色队伍,退休教师李建国主动担任“周末课堂”辅导员,带出30余名“小小书法爱好者”。
文化融心:以情联心 共谱“邻里一家亲”画卷
社区将疍家风俗等本土文化与“候鸟”文化有机融合,让“乡愁”变“乡情”,让“异乡”成“故乡”。
本土文化引共鸣。依托疍家小镇特色资源,依托文化广场、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舞台等阵地,举办候鸟文化艺术节、“候鸟归来疍家宴”“三天三夜·乐在北海”等活动,邀请“候鸟”学唱咸水歌、体验渔家乐,年参与量超5000人次,四川“候鸟”王女士感慨:“第一次尝虾饼、听疍家故事,感觉自己成了‘老北海’。”
多元文化共绽放。成立舞蹈队及“候鸟”文化艺术团,壮大特色文艺队伍,在“我们的节日”等主题活动中展演。开办“候鸟老年大学”,开设唱歌、书法、太极等课程,年服务3万余人次。“候鸟”们在教本地居民跳新疆舞的过程中,实现“文化互鉴、情感互通”。同时,定期组织书法、阅读、观影等文体活动,提升“候鸟”群体的幸福感。鼓励“候鸟”积极参与“青少年成长公益课堂”等志愿服务,让他们在奉献中发挥余热,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与凝聚力,真正打通宣传群众、教育群众、引领群众、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如今的白虎头社区,“候鸟”与本地居民一起在初心广场练太极、在智慧书屋读报、在疍家宴上举杯,真正实现了“来了就是一家人”。未来,社区将持续深化“候鸟驿站”品牌,让每一位异乡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,让“温暖家园”的底色更亮、情谊更浓。(叶滢 张丽梦)
来源:北海市银海区银滩镇人民政府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